新华社快讯:世界卫生组织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近一年多来,新冠大流行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人口免疫力因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而增加,死亡率下降,医疗卫生系统压力减轻。”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周五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谭德塞称,这种趋势使大多数国家恢复了新冠之前的生活。“因此,我怀着极大的希望宣布,新冠不再成为全球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他表示。近期,美国等国已经开始解除新冠国家紧急状态。谭德塞今年早些时候已经暗示,希望今年终结新冠全球紧急状态。随着新冠大流行警报的解除,持续三年的新冠也正式“退场”。这场大流行病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疫情之一。截至目前,新冠已经造成全球超过690万人死亡。不过即便新冠全球紧急状态终结,病毒学家警告称,仍应将新冠视为一种持续的健康威胁,各国政府应维持对病毒的监测,并提供疫苗接种和治疗计划,就像应对HIV和结核病一样。世卫组织专家组成员、荷兰病毒学家Marion Koopmans周四表示:“紧急状态有可能结束,但重要的是应该传达一个信息,也就是新冠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
这并不预示着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结束。新冠疫情仍将继续广泛流行,暂时看不到自然消失的希望,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当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也发出了如下警告:任何国家现在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是利用这一消息作为放松警惕的理由,解除已建立的系统,或告知人民新冠病毒没必要担心。
目前我国对新冠疫情实施“乙类乙管”政策,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我国的疫情应对措施是否也会有新的变化和调整?梁万年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对人类无害,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所有的防控,我国仍然要坚持预警监测、疫苗接种等必要的防控措施。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一是如何更加有效和敏感地监测疾病病原体的变异情况以及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就像我们要设好哨点,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第二,我们仍然还是要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加强疫苗的接种。实践已经证明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甚至更有效防控疫情传播是有价值的。第三,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需要再进一步强化。第四,要保持在疫情防控期间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经验表明,“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卫生组织不会轻易宣布,因为这一“标签”可能会引起邻国恐慌,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关闭与处于疫情中心的国家的旅游或贸易,对疫情波及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2009年以来,WHO共宣布了六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随着H1N1猪流感大流行的暴发。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当时小儿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胁着根除工作。第三次是2014年8月,当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渐失控。第四起事件发生于2015~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关。第五起事件发生于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第六起事件发生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