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肝?
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传播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乙肝感染的危害有多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情逐步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在此基础上,受其他促癌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临床上常见到肝癌患者经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过程。
我国肝硬化患者中由乙肝感染所致者为77%,约85%原发性肝癌患者是乙肝感染者。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办法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
但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或消失。
建议所有人群三到五年定期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当乙肝表面抗体>10mlU/ml时,定量检测即可表现为阳性,但考虑到快检试剂检测的误差,结合我国的流行状况,一般认为表面抗体>30mlU/ml时才有保护作用,最好能达到100mlU/ml以上。
当表面抗体阴性或弱阳性,或<100mlU/ml时可考虑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千万不要错过乙肝疫苗最佳的接种时间。
疫苗作用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人体通过注射疫苗会产生抵御病毒的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侵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感染乙肝的几率,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
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3剂接种程序后1-3个月检测血清抗-HBs≥10 mlU/mL,是疫苗接种防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可靠标志,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对持续暴露于乙肝病毒感染环境中的免疫缺陷者,建议每年检测一次血清抗-HBs并进行加强免疫,以维持抗-HBs≥10mlU/mL获得持续保护。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对新生儿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许多乙肝流行国家已有效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是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且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没有达到保护的所有人群,尤其免疫力低下的未成年人和老人。
接种3针,按照0-1-6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