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丰城市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新闻发布会

“丰城这十年“:乡村振兴局专场新闻发布会

访问量:

关联稿件:

11月14日,丰城市委宣传部、宜春市丰城市乡村振兴局联合举行“丰城这十年”乡村振兴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全面介绍了丰城市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这十年工作有关情况,并就群众关切问题进行现场答记者问。

宜春市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我市这十年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徐国祥、副局长李熙、党组成员廖金明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市委宣传部刘友勤主持新闻发布会。

刘友勤: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丰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局专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邬海明先生、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徐国祥先生、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熙女士和丰城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廖金明先生,请他们介绍丰城这十年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邬局长作介绍。

邬海明: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上午好!正值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很高兴向大家介绍丰城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况。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乡村振兴局,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丰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丰城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贫困面广、量大,面对千万年来戴在头上的贫困帽子,丰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宣战,攻坚克难、苦干实干,8263户28105人告别贫困,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十二五”省级贫困村10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10个,“十三五”宜春市级贫困村1个。贫困群众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无房危房到安全新居,从缺医少药到全面保障,贫困村、贫困群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丰城答卷。

十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将脱贫攻坚的如山之责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市委书记徐结强、市长张书基既挂帅、又出征,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市领导挂乡联村,全面构建起三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行业部门合力抓、各级干部齐参与的攻坚机制,凝聚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全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针对群众所急所想所盼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采取过硬措施,持续推进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困扰群众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喝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构筑起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四条保障线”,基本医疗保险、商业补充保险覆盖率达100%,实现了贫困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程资助政策体系,因贫辍学的情况不见了,有效切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我们对农户危房做到“应改尽改”,攻坚期累计改造危房738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70户,让所有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圆了安居梦。我们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整体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让贫困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十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就业帮扶,彻底斩断“穷根”,快步走上致富路。将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依托丰城麻鸭、富硒等优势、乡村旅游、高产油茶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构建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格局。同时通过鼓励外出务工就业、园区企业吸纳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扶贫专岗安置就业等渠道,实现有就业意愿未就业贫困群众实现动态零,全面助力1.456万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发各类扶贫专岗3645人。通过两业帮扶的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3022万元。

十年来,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扎实推进脱贫村的“七改三网”整治建设,实现贫困村组道路硬化、建制村通客车、动力电到村、行政村通网,以及村综合服务平台、农家书屋、村卫生室全覆盖。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集中倾斜到这些地区,统筹各类资金33757万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3508个,集中全市力量坚决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绘就了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壮美画卷。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丰城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持职能无缝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力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一是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丰城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衔接工作“月表态机制”,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二是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探索实行“七步工作法”,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两年来我市新增“三类对象”213户810人,牢牢守住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标;三是乡村建设精彩纷呈,聚焦37个省、宜春市和丰城市重点帮扶村,两年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7亿元,以衔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富硒、麻鸭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回顾十年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这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归根结底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市上下一心、接续奋斗的结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二十大精神。

谢谢!

刘友勤:谢谢邬海明局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国丰城APP: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的驻村干部,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驻村工作顺利开展?

徐国祥: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驻村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为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生活、经济、制度、考核等方面对驻村干部进行管理,确保在各项待遇上保障好驻村干部,让他们能安心驻村、。

第一是生活上关爱,增强责任意识。对选派到村的驻村队员,第一时间配备基本生活用品,为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坚持落实驻村干部带薪年休假制度,做到“应休尽休”,

让驻村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第二是经济上关爱,消除后顾之忧。强化经费保障,保持交通补助、通信补贴、伙食补助费等标准不变。市财政统筹安排第一书记每人每年工作经费1万元;派出单位积极落实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帮扶措施,每年给予不少于1万元的工作经费。消除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开展驻村帮扶。

第三是制度上关爱,夯实作风基础。对驻村帮扶干部定人定点落实“钉钉打卡”或“党建云”考勤制度进行管理,做到“日考勤、周通报”。严格落实驻村干部请销假制度,通过明查暗访、现场督查、电话抽查、业务询查等方式,督促驻村工作队员按时到岗,严禁出现“走读式”“突击式”现象。

第四是考核激励上关爱,激发工作热情。将乡村振兴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使用、优先推荐表彰的重要依据。2022年我市对工作表现优秀的31名第一书记进行了全市表彰,并确定为2021年度考核优秀,不占单位指标。及时召回存在问题的驻村干部并进行组织处置、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确保驻村工作干出实效。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国丰城APP:我市如何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

李熙: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防返贫监测帮扶的目的是为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针对我市所有农户的一项工作。主要开展方式:

一是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做到应纳尽纳。通过农户自主申报、部门信息预警和基层干部排查三种途径,及时分析研判,全面掌握引发收入剧烈变化的任何信息,确保所有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户都纳入监测范围。特别是在今年,为畅通部门数据交换通道,进一步精准发现监测对象,我市创新工作举措,形成了《丰城市防返贫监测筛查预警闭环管理机制》(简称“七步工作法”),按照通俗易懂的“一图一单”形式,明确防返贫监测工作各项工作步骤、责任单位、工作要求以及完成时限,打破了部门数据壁垒,严格按照“部门筛查报送预警数据、乡村振兴部门集中收集反馈、乡村入户核查、结果反馈”的程序,常态化开展部门筛查预警,实现了部门参与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责任压实到位。目前,已排查部门预警信息12166条。

二是开展“处方式”帮扶,做到应帮尽帮。对识别的“三类人群”全部安排了一名市或乡干部结对帮扶,同时定期将“三类人群”推送给相关行业帮扶牵头单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对单一风险的采取单项措施帮扶;对综合风险的采取政策叠加方式,在产业引领、就业引导、社会帮扶和内生动力激发等方面,多措并举进行帮扶。目前,全市监测户中享受产业帮扶的有125户,享受就业帮扶的有177户,安排公益岗位有100户,431户享受了健康帮扶,79人次获得大病救助,291人次获得医疗救助,30户享受了教育帮扶,521户1724人享受低保特困等兜底保障帮扶,有54户申请了小额信贷。

 三是“三个再”定期风险评估,做到应消尽消。为强化帮扶效果,我市推行“三个再”进行风险评估。一是组织村两委、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再次入户排查,查家庭收入支出和“四保障”;二是行业部门再次开展数据比对,针对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查找政策漏项,做到应享尽享。三是风险消除再告知,通过实地核实及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要与监测对象算好“两笔账”,享受的针对性帮扶措施账及风险消除稳定账,提高监测对象风险消险满意度和认可度。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丰城发布APP:请问我市如何做好防贫保险工作?

李熙:防贫保险是我市为筑牢防返贫屏障,通过保险对象不事先识别的参保方式,按每人45元的标准,投入保费225万元,有效控制新增返贫风险问题的一项帮扶政策,今年以来,我局一是优化防贫保方案,提高覆盖面。将防贫保险对象从“易致贫低收入户”和“易返贫脱贫户” 调整为重点针对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兼顾其他农村低收入人群,扩大理赔对象范围。二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申请材料的简化,把原来申请对象提供住院清单,转为由承保单位从医保部门调取数据方式,既极大方便群众,又提高了效率。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做到应赔尽赔。我市统一制作了防贫保政策宣传单,通过深入乡村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户对政策的知晓度。同时加大对乡村干部防贫保业务培训,提高干部对政策的熟悉程序,切实把政策用好用足,2022年我市已理赔 44例68.35万元。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丰城广播电视台:近几年,我市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请问:丰城市这些年在乡村建设和产业帮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廖金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的价值取向,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累计投入1.7亿元,用于农村道路改善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七改三网两系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364个村点“七改三网”整治建设,实现村组道路基本硬化、动力电到村、行政村通网,卫生医疗全覆盖,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我们坚持把10个“十三五”省定脱贫村和1个宜春市定脱贫村作为重点,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集中倾斜到这些地方,统筹各类资金1.08亿元,严格对照“9大项14小项”基础设施标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人居环境,11个脱贫村旧貌换新颜,绘就了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壮美画卷。

二是不断优化资金使用促进产业提升。丰城市因时因势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增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品牌创建、产品营销等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支持重点环节不“断档”,着力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建设,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优化,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产业帮扶效益明显发挥。近十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0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56亿元,扶持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30个、重点环节改扩建产业基地133个。

通过优化资金使用,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目前,丰城市有设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宜春市级38家;以富硒产品冠名的江西省著名商标3个,绿色农产品7个,有机农产品3个,绿色、有机种养基地5个,地理标识保护产品2个;打造“赣鄱红品”品牌,子龙冻米糖、田螺辣酱、富硒大米、丰城麻鸭、圣迪乐鸡蛋等农产品上线销售。

三是不断促进群众稳岗就业持续增收。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成果的根本措施。近十年来,全市共建设村级(联村)扶持产业基地274个,培育帮扶经营主体848个,创建帮扶车间38家。截至目前全市28894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实现稳岗就业。就业率达84.79%。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丰城广播电视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入持续加大,实施了大量的扶贫项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资产。请问:我市扶贫项目资产是如何落实后续管理的,有哪些具体举措?

廖金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保扶贫项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我市严格按照国家、省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要求,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在科学认定分类、依法依规确权的基础上,纳入相应资产管理体系,落实后续管理和监督责任,形成“市级统管、行业监管、乡村主管、农户协管”的分级定责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

一是全面摸清资产底数。把准扶贫项目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特惠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根据资金范围开展扶贫项目大排查、大清理,对扶贫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权益资产进行科学认定。对认定的扶贫项目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3种类型,分别建立市级扶贫项目资产台账、行业部门分类台账和乡村明细台账。2013-2021年,全市共形成扶贫项目资产3508个,资产原值3.37亿元,其中到户类资产1560个,资产原值0.46亿元,公益性资产998个,资产原值1.42亿元,经营性资产950个,资产原值1.49亿元。

二是有序进行确权登记。根据扶贫资产的形成和资金构成,从实际出发,明确所有权登记程序,对扶贫资产进行依法确权登记,并将确权结果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及所涉乡、村进行公告。其中到户类资产,产权归属脱贫户个人所有;公益性资产,产权归属所在村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

三是严格落实后续管理。通过区分资产属性,落实管护责任,明确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做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护,公益性资产管理由所在村委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行管护,经营性资产管理由经营主体负责日常管护和村集体监管。

四是突出资产帮扶效益。继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的帮扶作用,所得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制定资产收益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收益使用范围,经营性资产由经营主体按协议约定每年给予村集体资产收益,村集体资产收益由村委会民主决策制定资产收益分配方案进行使用,对有劳动能力的,鼓励通过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对无劳动能力的,鼓励通过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等方式进行分配,有效避免了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的做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