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丰城市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市政府文件

丰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丰府发〔202314

丰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919

(此件主动公开)

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修复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修复规划是国空间总体规划的重大专项规划之一,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生态修复职责职能的重要载体,对全导区域开展各类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按照《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设定目标,依据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求,结合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状、形势和任务,编制了《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回顾总结了“十三五”期间丰城市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分析了全市自然生态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明确了近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与任务,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成本效益,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35年规划范围为丰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国土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

第一章 形势与现状

第一节形势与要求

随着丰城市步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国土空间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失调、资源利用低效、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科学编制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正视突出生态问题,预判重大生态风险;谋划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稳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明确市域国土空间整体修复目标,确定近期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 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

丰城市属赣江下游地处鄱阳湖盆地南端、赣抚平原腹地在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区中属于赣西流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市工矿生态修复区二级区中袁河流域生态修复区,在宜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分区中属于赣江流域(宜春段)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单元。

一、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理区位

丰城市位于北纬27°42′-28°26′、东经115°25′-116°26′,坐落于江西省中部隶属于宜春市东临进贤、临川,南连崇仁、乐安、新干,西接樟树、高安,北毗新建、南昌,距省会南昌60公里,距宜春市120公里。沪昆铁路、京九铁路、昌吉赣城际铁路、沪昆高速、东昌高速、昌宁高速、105国道、赣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二)地形地貌

丰城全市地貌总体上呈现“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丰城市地处鄱阳湖盆地南端,全境以平原地形为主,平原占全域面积的88.5%。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平原、低丘、岗地交错,波状起伏,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南部边沿地势高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点在南部边境的玉华山,海拔1169.1米;中部平原地势偏低,海拔约在21.5—27米,最低点在东北边境的药湖,海拔18米;东南和西北部属丘陵及岗阜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南部边境系武夷山脉,属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9.4%和2.1%。

(三)地质条件

丰城地质年代古老,境内地域由海洋上升为陆地,后又陷为海洋,再复生为陆地;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震旦系、泥盆系、石灰系、二迭系、、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且有构造控制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

丰城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5.3——17.7℃,年平均降水量1552.1毫米,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天。

丰城市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以斜贯中部的赣江干流河段,境北边缘的赣江主要支流锦江,境东北边缘的抚河干流河段分布,并有芗、丰、富、秀、槎、白、株等清丰山水系,以及境西部的赣江支流肖江等水系环绕。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共有29条,大小河流涵盖了全市城镇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主轴线。

(五)土壤

丰城市土壤主要有红壤土、水稻土、潮土。红壤土是丰城市域内分布最广的一类土壤,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红壤亚类约占丰城境内红壤土的90%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水稻土为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广泛分布在各种地貌单元,以赣江两岸及各溪港两侧的河谷平原最为集中,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3%。潮土主要分布在江两岸,河东拖船、河洲、小港等地,是赣江、抚河、锦江的河流冲击物经过长期早耕熟化过程形成一种土层深厚、土质潮润的土壤,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左右。富硒土壤资源是2005年在全省首次发现,丰城富硒土壤含硒量0.4-0.99微克,平均含量约0.538微克,初步控制面积约5.2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董家、曲江、尚庄、梅林、洛市、秀市、铁路、丽村、荷湖、桥东等地,其中有4处面积较大的集中分布区,即董家——泉港约46平方公里、尚庄约71平方公里、曲江约23平方公里、洛市——秀市——铁路约240平方公里,其他分布在丰城市东北部附近以及桥东以西地区。

二、生态现状

(一)生态区位

丰城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地处鄱阳湖盆地南端、赣抚平原腹地。全国生态功能划分区属于赣江下游河谷平原农业环境保护与分蓄洪生态功能区在《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属于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在《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属于赣府平原湖泊生态区。

湿地、生态资源

丰城市湿地类型多样,面积广阔,数量多,涉及湿地图斑459,湿地面积共2.01公顷。丰城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药湖湿地公园,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湖区最低海拔18米湖面积3.75万公顷,蓄水量达4236万立方米,为丰城第一大淡水湖泊

丰城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处: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龙津湖省级森林公园,株山省级森林公园,罗山省级森林公园。批复总面积为4065.13公顷,占国土面积1.43%。实有总面积3990.36公顷。

土地资源。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统计口径数据,丰城市耕地约96200.9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33.91%;建设用地约32608.7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1.50%,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约26529.8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35%,交通运输用地约4227.1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49%,水利设施用地约1851.8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65%。

林业资源。依据丰城市林业局数据,全市有林地面积为110928.90公顷,全市活立木蓄积量361.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7.2%。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林、油茶林、竹木和灌木丛等。

矿产资源全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点比较广。截至2020年底,已发现矿种36种(含亚种),占全省发现矿种数的18.65%,占宜春市发现矿种数的47.37%;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列入江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15种分别是煤矿、铜矿(伴生铜)水泥用灰岩、钨矿(原生矿)等,(不含地热水、矿泉水),占全省的11.28%,占宜春市23.08%;列入江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地53处(不含地热水、矿泉水),占全省的2.33%,占宜春市的15.23%,其中大型3处、中型2处、小型及以下48处。区内优势矿产有:煤、高岭土、陶瓷土、水泥用灰岩等其中煤炭资源量位居全省首位。前景矿产资源有:铜多金属、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等。

丰城市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优势支柱性矿产的种类、资源丰富,尤以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中的煤、煤层气、耐火粘土、砂石等;二是各类矿产分布较为集中,易形成集约化生产基地;三是矿产地含矿点、矿化点点多、面广,地热、温泉具有很大的资源前景。

地热水资源丰城市全市地热水平均温度为27—35℃,共有温泉6处。其隍城与芦田两地出露温泉4处,面积5亩左右,流量每小时236吨。此外,荷湖乡南面一公里处有温泉二处,面积1.5亩,水温32℃,常年溢水不绝。

生物多样性城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动物、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水杉、银杏、竹柏、三尖杉、花榈木等国家保护树种,并孕育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城市域内树种有70科,近300属,600多种其中乔木160多种,灌木200多种,木质藤本50多种,且有樟、楠、檫柏、红豆杉、枸杞、蓝果树水杉、竹柏、杜伸、银杏花榈木、天竹桂等珍贵树种。

丰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种:东方白鹳、白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6种:鸳鸯、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等,占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0.9%;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4种,占总数的58.6%;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和兽类达127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鸟类15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11种。

旅游资源丰城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夯实文旅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依托洪州窑、木雕等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洪州窑陶瓷、木雕等文创产品,其中洪州窑碗泥岭古陶公司的莲花茶具获得2020江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大赛优秀奖。利用富硒、茶等特色农业文化和酒文化,开发冻米糖、富硒大米、罗山云雾茶、丽村酒等文化旅游商品,其中冻米糖获得2020江西省第三届全民消费节十佳商品奖。丰城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探索“旅游+农业”“旅游+教体”“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运动”“旅游+园区”等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文化礼品转化。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一、国土绿化美化扎实推进,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森林四化建设”、封山育林、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十三五”期间活立木蓄积量361.79万立方米,立竹总株数4014.43万根,完成了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0.51万公顷,森林抚育0.83万公顷,封山育林0.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7.2%。推深做实全面“林长制”工作,全市已建成市、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积极推进林长制信息平台建设,率先在全省建成“赣林通”巡护监管平台并投入使用,实现使用“赣林通”智慧巡护监管全覆盖。积极创建“森林乡村”,全市现有“省级森林乡村”2个。

二、河湖湿地保护不断加强,水生态质量改善明显

丰城市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实施河湖长制,率先完成非法采砂整治;不断加强河湖管护,完成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工作,强化河道、山塘水库管理。持续对水源地开展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流域环境整治。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划为Ⅲ以上,地表环境质量优良。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江西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1处(江西丰城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工作日益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村自主创建工作,铁路镇为生态文明乡镇,蕉坑乡曲源村、洛市镇攸洛新村、河湖乡杜家村等11个为生态村。

三、水土流失防治持续推进,水土保持成效明显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理念,全方位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全力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实施了秀市、隍城、湖塘三条清洁小流域治理湖塘、梅林坡耕地项目,“十三五”期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18万公顷;陆续开展河道采砂、水库肥水养殖等涉及河湖水库水质、环境和安全的专项整治行动;评估整改小水电28座,全部完成整改任务

四、加大矿山治理力度,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截止2020年底,丰城市持证矿山17个,矿业采选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中大型矿山2个,中型矿山2个,小型及以下矿山13个,大中型矿山比例由2015年7.06%提高到了23.53%。丰城市相关政府应对持证矿山采取强化规划源头管控,严格露天矿山准入、加强露天矿山监管,严格依法依规审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矿区环境整治,5矿山通过绿色矿山核查以煤、钨矿矿山为主。

“十三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总面积143.01公顷,其中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70.11公顷;完成矿区复垦土地面积57.30公顷,其中历史遗留矿区复垦土地面积6.06公顷。通过实施全市废弃矿山与持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情况,为下一步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提高了持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成效。

五、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田生态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等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农田生产和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减缓了田间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截至2020年,完成高标农田建设项目面积达4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占三调耕地总面36.59%,预计增产3000万斤粮食,从而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积极推动规模化养殖粪便有机肥转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农田环境不断转好,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根据丰城市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丰城市耕地国家利用等平均质量等别为6.51,耕地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96等),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7.37等)耕地质量较好。全市耕地质量(国家利用等)在4等13等范围内,其中6等耕地规模最大,占比55.41%。

六、城乡环境改善明显,功能品质提升显著。十三五”期间,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城市主要干道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垃圾压缩中转站32座,配备垃圾转运车辆98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率100%完成了2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16%,农村公厕已建成486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16个,建立19个县级湿地保护小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丰城市赣江中下游与锦江、袁水交汇处、流域生态地位突出,生态保障功能明显,但目前全市自然生态质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一、自然生态系统问题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截止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7.2%,单位蓄积量56.60立方米/公顷,在宜春市所有县市区内排名为最后一位。其中乔木林占地面积60564.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83.63%,竹林占地面积11851.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6.37%,这两类地类面积在宜春市各县区排名均靠末。

水土流失面积较广。截至2020年,丰城市水土流失面积仍高达286.4平方公里,占丰城市国土总面积的10.1%,其中中度及其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9.3%,且水土流失趋势正在由山区、丘陵区向平原和城镇扩展。受传统耕作方式的长期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矿山开采导致水利侵蚀水土流失问题显著,丰城市的林下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普遍。总体来看,目前土壤侵蚀依然分布广泛,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

水生态环境质量待提升,水生态问题仍需改善。丰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较高(40%),其中朱罗村断面、后关村断面等个别河流水质较差,水生态环境仍需改善。河湖仍然受到废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危险,风险隐患突出。农村河塘水系淤塞,乱排乱倒等现象仍然存在,洪涝水调蓄能力下降。农村水电站大多缺少生态流量下泻设施,存在减脱水河段。

矿山问题历史欠账较多。至2020年底,丰城市现存废弃矿山总量共152座,其中破坏面积共597.4公顷,已治理面积为340公顷,待治理面积为257.4公顷。其中露采矿山数量112座,破坏面积408.6公顷,实际已治理面积270.3公顷,待治理面积138.3公顷;其他方式开采矿山40座,破坏面积188.8公顷,实际已治理面积69.2公顷,待治理面积119.5公顷。丰城市现存持证矿山17个,面积6654公顷,占丰城市面积的2.34%。其中部级发证2个,省级发证9个,县级发证6个。在长期的采矿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矿山在基建和采矿过程中,造成地形、地貌景观、植被、耕地的破坏和损毁,厂矿设施、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地面塌陷及次生地质灾害等造成的土地占用和损毁等。

二、农业生态系统问题

耕地资源风险提升。根据丰城市第二、三次国土调查,2018、2020年丰城市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面积共计减少12396.05公顷,面积变化率为-5.68%,年均减少1.14%,耕地面积比重由38.35%下降至33.99%。其中,水田面积大致呈现递减的趋势,面积共计减少12373公顷,面积变化率为-6.6%,年均减少1.31%。

三、城乡生态系统问题

城市生态空间不足,人居品质有待提升。因城市发展建设,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城镇区域生态空间总体不足。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统一时点数据库)全市公园与绿地面积162.39公顷,仅占全市城镇面积的0.81%。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市域范围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混杂,绿化空间、滨水空间挤压,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支持不足等问题,与美丽城镇要求差距明显,综合承载能力难以跟上生产生活需求发展的脚步,并具有较大的提升改造难度,对城镇人居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形成了巨大挑战。

农村空间布局不优,居住环境品质不高。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利用无序、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94043.06公顷,占丰城市土地总面积的33.05%,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7.97%。其中,最大连片面积63.4公顷,最小面积0.01公顷,平均面积1.34公顷,居民点分布连片大小不一,呈现“满天星”分布状态,具有破碎化趋势。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村环境治理能力薄弱,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尽完善,重要交通道路沿线路域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村生态质量。

四、工作推进机制问题

部门间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涉及多类生态系统,但“十三五”期间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职能分散于环保、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整体合力还未充分发挥;此外,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生态保护单元常以自然地理单元为主,涉及多个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仍需强化。

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各项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仍以财政投入为主,资金压力较大,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生态修复项目因其“生态外溢性”等特征导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成本和收益不匹配,出现“市场失灵”,进而导致社会资本参与此类项目积极性不高,有效市场难以形成。

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乡镇为实施主体,市级整体统筹不足,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

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性不足。各部门布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较为分散,且对区域生态整体考虑不足,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理念统筹能力有待加强,各项工程侧重于人工措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完善。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丰城市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上积极谋划、寻求突破,从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到深入推进战略,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明显。但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机遇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篇大文章”。

二是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依据。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四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江西省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实施办法》(赣自然资规〔2020〕1号)等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文件和重大规划文件的印发,为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修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些政策红利为推动丰城市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挑战

一是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压力大。随着三胎放开人口的增加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承载力降低,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态保护与发展面临压力大。

二是随着“南昌向南”城市空间新发展导向,加快推动丰城市融入大南昌都市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加强自然生态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的现实需求。

是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不足。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兴领域,目前对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尚有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门间协调性不足,丰城市生态修复还处于各自为战,各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四是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仍有不足,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目标指标、工程建设内容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相对单一,针对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等自然禀赋考虑不全面等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体制机制。

目标与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发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江西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节俭务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焦于全市森林、农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乡村、矿山等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等突出生态问题,关注重要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地、大江大湖、重要交通干线和城乡生态脆弱带等重点区域,优先针对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生态问题布局生态修复任务,维护好全市重要生态系统质量和重要区域生态品质。

坚持以水破题,系统治理。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思路,紧紧抓住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按照治水必要治江、治江必要治田、治田必要治林、治林必要治山的系统治理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水破题,综合治理,系统布局修复治理工程和项目。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尊重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机理,结合丰城市自然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及发展重点,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按照宜耕则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修复措施与自然生态本底的关系,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

第三节规划目标

一、近期(2025年)规划目标

——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工程带动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和城乡绿化美化,不断优化森林景观,筑牢全市生态优势。推进森林乡村和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开展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与效益。到2025年,全市完成造林2860公顷,退化林修复(低改)6486.67公顷,封山育林2553.33公顷,森林抚育2866.67公顷

——水生态质量提升。水域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农村水环境逐步得到治理与修复;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550公顷,水土保持率达到93.1%;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城市、重点乡镇和重点河流库塘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水环境逐步得到治理与修复,重点河湖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到2025年,通过城乡一体化工程和规模化工程的建设,使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9%,水质达标率达到99.7%,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达到95.1%。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大力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保护,推进矿山边采边治,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依法关闭乱挖滥采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污染治理不规范矿山。

——农村和城镇人居生态品质持续提升。快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分别达到25%、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9%。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奋力打造“节约高效、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绿色生态村庄。

——农田生态质量稳步提高。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着重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全量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3万公顷,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农田0.6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0.2万公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通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着力实现沃野千里、生态和谐的农田新风貌。

二、远景(2035年)规划目标

到2035年,全市森林、农田、河湖、湿地、矿山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明显好转,到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7.2%,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不低于8.07万公顷,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9%,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物种更加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提升。全市水土流失、污染土地、采矿损毁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退化生态系统得到系统修复,生态脆弱区、生态受损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市废弃矿山得到全面治理,基本完成全市绿色矿山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协调,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有效改善,基本实现矿地和谐。


三、规划指标

3-1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近期指标一览表

序号

生态质量类型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1

自然生态质量

森林覆盖率

%

37.2

保持稳定

约束性

2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公顷

5550

预期性

3

水土保持率

%

91.2

93.1

预期性

4

生态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5.89

不降低

预期性

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省考断面)

%

100

100

约束性

6

农田生态质量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系数

0.516

≥0.52

预期性

7

高标准农田面积

公顷

62586.7

77333.3

约束性

8

城乡人居环境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

%

100

100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0.95

97.9

预期性

10

生活污水处理率

农村

%

22

25

预期性

城镇

96.2

98

预期性

11

生活垃圾处理率

农村

%

100

100

预期性

城镇

100

100

预期性

12

城市黑臭水

%

0

0

预期性

13

矿山生态质量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数量

152

约束性

14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

公顷

339.51

257.86

约束性

备注:1.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水土保持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村集中供水率指标数值来源于《丰城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省考断面)指标数值来源于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3.生态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农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农村(城镇)生活垃圾处

理效率、城市黑臭水指标数值来源于丰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数量指标数值来源于赣自然资办函〔2022〕114号文件;

5.高标准农田面积来源于丰城市“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生态修复格局

第一节总体格局

一、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落实国土空间一江四廊,三屏五山的生态格局,结合丰城市自然本底生态本底,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升丰城市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总目标,形成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为丰城市生态修复分区提供参考。

一江:赣江(丰城段),丰城市最重要的生态轴,需要重点保护水质、湿地及动植物栖息地,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

四廊:九龙山-罗山、株山-玉华山、龙山水库-药湖-株山、曲江-尚庄山脉等四条生态廊道。承担栖息地、动物迁徙、风景游憩等复合的生态功能。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

三屏五山:南侧的玉华山-紫云山-罗山屏障、东侧的株山屏障、西北侧的九龙山三大生态屏障,承担区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

二、生态修复分区

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一江四廊,三屏五山的生态修复保护网络为基础,瞄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总目标,在统筹考虑山脉、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同时考虑到规划实施和方便后期管理,结合乡镇(村)行政边界对初步划分结果进行了微调,将丰城市生态修复单元划分为3个单元:分别为赣江西岸全域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区、玉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第二节修复分区

一、赣江西岸全域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丰城市西北部,属赣江西岸,涉及董家镇、隍城镇、湖塘乡、梅林镇、尚庄街道、上塘镇、曲江镇、泉港镇、同田乡。该区域面积784.4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7.6%。

自然生态概况:本区位于赣江西岸,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境内水系发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药湖湿地生境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矿种多样,以煤炭、铁矿资源为主。土壤多属红壤土,质地黏重,严重缺磷,钾偏低,土层黏质酸性易板结。适宜发展水稻、大豆、绿豆、红薯、荞麦等粮食作物和芝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该片区也是富硒土壤面积比较大的一片,其中董家——泉港(约4600公顷)、尚庄(约7100公顷平方公里)、曲江(约2300公顷)。

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内煤矿和瓷土矿较多、分布较广,全区水土流失、矿山污染、农业开发等导致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区内河西董家—尚庄—曲江主要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总体生态状况仍然较为脆弱。沟渠过度硬化、农田水利设施老旧等问题加剧,农业面源污染较重。

主攻方向:全区以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为主攻方向。加大农田集中连片治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及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对区域受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强河流湿地生态建设,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河流廊道建设,加大矿山修复治理力度,对难以自然恢复的废弃矿山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恢复矿区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貌景观等。

二、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丰城市中部,赣江东岸,属赣江之滨的腹心平原地带,地貌主要以岗地、平原为主。包括剑光街道、剑南街道、河洲街道、龙津州街道、拖船镇、小港镇、段潭乡、袁渡镇、白土镇、荣塘镇、孙渡街道、石滩镇、张巷镇、筱塘乡、桥东镇、杜市镇、丽村镇。该区域面积1110.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9.2%。

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域位于丰城市中部,赣江东岸,属赣江之滨的腹心平原地带。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较弱。小城镇内部绿色空间占比较低。水系密布,水源充足,是丰城市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主要生态问题:全区部分生态空间被城镇所挤占,森林生态系统有所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开发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提高,沟渠过度硬化、农田水利设施老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内部绿色空间占比较低。

主攻方向:全区以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主攻方向。加大河谷平原农田集中连片治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及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对区域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三、玉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丰城市东南部,涉及荷湖乡、洛市镇、秀市镇、淘沙镇、石江乡、铁路镇、蕉坑乡。该区域面积941.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3.2%。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位于丰城市东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红壤为主。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市绝大部分天然林资源,承担着木、竹产业生产任务。南部山区既是商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生态敏感而需要重点保护的公益林区。紫云山水库、黄金水库、潘桥水库处于本区域内,本区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及湿地生态保护区。

主要生态问题:全区生态状况良好,但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有待加强,区域内露天矿石资源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农田污染,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冶炼造成了耕地损失,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地质灾害点多,以崩塌为主,偶有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

主攻方向:区以维护山地丘陵提升森林生态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及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攻方向。采取保护保育为主的修复模式,进行森林生物栖息地与生态多样性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保育为辅的修复模式,推进林地建设水涵养林,加强森林保护封育,提升林地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河流源头、水库周围的天然林保护。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工程。

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与工程项目

第一节重点任务

根据丰城市自然生态现状、识别出的生态问题以及建立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绩效指标,结合赣江西岸全域土地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区、玉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3大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各片区优先设置任务,因地制宜地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森林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子任务

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

城乡水系综合治理

防洪提升

城乡水污染及垃圾综合治理

工业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森林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森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

荒山造林及退化林修复

封山育林

生物多样性保护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持证矿山监管及生态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绿矿山建设

国土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

污染耕地治理

耕地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城市绿系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实施森林改造与质量提升战略,全面提升森林生态质量

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屏障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加大九龙山、玉华山、紫云山、罗山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抚育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更新改造、补植补造、封山改造、抚育改造等方式,调整林分树种,改善林分结构、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提高单位林分蓄积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促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

二、开展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

重点实施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整治与修复赣江、袁河、锦江、清丰山溪等及其支流水系重点地段治理,大力开展河道疏浚,清理河道及河岸垃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河流两岸沿河道路,建设生态护坡、治理入侵物种,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新增污水管网并进行植被恢复,实现两岸生态防护。对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赣江高升门(一水厂)、倒垱口(二水厂)取水口;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源地锦江、槎水、泉港水厂、龙山水库、三门坑水库、潘桥水库、攸洛水库等水源区域做好防护措施,清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完善水质监测设备,加强污染控制。针对全市不符合设置条件的违法入河排污口进行迁移、封堵、取缔。

三、大力推进废弃矿山治理与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区域内矿山复绿复垦、生态重塑,重点加快洛市镇、秀市镇、桥东镇、铁路镇、曲江镇、尚庄街道、董家镇等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土地质量改善提升。消除矿山边坡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全面遏制矿山水土流失给群众带来的生活影响,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持证矿山生态修复义务履行情况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规范计提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重点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对矿业活动尤其是露天开采矿山导致的生态系统受损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土地复垦、相应监测与管护等生态修复活动。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情况开展随机抽查。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采取政策扶持、科技示范、多元开发、多渠道融资等措施组织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开展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进行矿山一体化生态修复,并结合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旅游、农业等开发方向,矿山公园等。

四、推进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保护,严禁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的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内开展破坏湿地行为。大力推进生态功能区玉华山-紫云山-罗山、九龙山及赣江河岸、龙津湖、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之间生物连通廊道构建以及重要野生动植物能量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廊道内重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系统保育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展廊道内低质低效林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农田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廊道内外来物种管控,增强本土物种培育栽植,提升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抵御能力。

五、推进农业空间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态功能

推进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强化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禁“占用耕地建房”,推进增减挂钩工作,提供土地集约节约化水平,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乡村振兴。开展耕地抛荒撂荒整治工作,严防“农用地非耕地化”,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耕地污染风险评估,进行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基于耕地污染类型、程度、范围、污染来源及经济性、可行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理与修复模式进行受污染耕地治理。大力开展垃圾综合治理,购置垃圾分类桶、垃圾收集桶、垃圾转运箱、垃圾清运车,实现垃圾分类并及时处理,避免有害垃圾对土壤、河流带来污染以及对人体产生有害病毒,改善农业农村空间生态环境。

第二节工程

根据丰城市自然生态本底,识别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主要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原则,在赣江西岸全域土地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玉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安排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和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6个重大工程,共计22个项目

表 4-1  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点工程

子项目

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

赣江、清丰山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肖江丰城段综合治理项目

药湖湿地生态保护项目

梅林镇白雁村小微湿地项目

桥东镇上青村小微湿地建设项目

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

森林抚育项目

封山育林项目

造林项目

野生动植物保护

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持证矿山监管及生态修复项目

绿色矿山建设

国土综合整治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高标农田建设

改造提升高标农田建设项目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项目、

乡村绿化美化项目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一、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其中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布置4个项目,包括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赣江、清丰山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肖江丰城段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区域涉及全市各乡镇,涉及三大修复分区,以生态空间为主。针对丰城市境内赣江、清丰山溪及主要支流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河流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针对局部性水土流失、河道两岸坡地种植农作物造成的流域性水土流失开展综合治理;通过河道疏浚、堤防除险加固、岸坡整治等河道整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以市域为单位、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积极推进丰城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营造良好的河湖水系和村庄面貌。

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布置3个项目,包括药湖湿地生态保护项目、梅林镇白雁村小微湿地项目、桥东镇上青村小微湿地建设项目。主要对湿地开展自然保护保育,减少人为活动干扰,使其自然恢复湿地生态环境。主要开展弃耕地湿地修复废弃物集中清理小微湿地建设工程植物草沟建设工程芡实种植区生态修复工程水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科普宣教科研监测防御灾害等,实施湿地植被修复、湿地岸线修复,湿地基质修复。

专栏4-1 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景观工程,建设生态护坡等工程,实施河道治理总长度106.2km,总投资27612万元。

2.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

实施清淤疏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等工程,实施综合治理长度为29.7km,总投资5600万元。

3.赣江、清丰山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以赣江两岸、清丰山溪为中心,通过河道疏浚、堤防除险加固、岸坡整治等河道整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实施绿化景观、休闲步道等配套提升工程,进 一步发挥清丰山溪生态与休闲观光效益。打造水美乡村、魅力丰城,总投资175800万元。

4.肖江丰城段综合治理项目

河道清淤疏浚、新建生态挡墙、生态提升、流域农业面污染治理、水生态恢复治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河道整治、河岸绿化等。实施长度5千米,总投资50万元。

5.药湖湿地生态保护项目

开展弃耕地湿地修复、废弃物集中清理、小微湿地建设工程、植物草沟建设工程、芡实种植区生态修复工程、水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和防御灾害等,实施湿地植被修复、湿地岸线修复,湿地基质修复。保护修复面积为2199.24公顷,总投资3065万元。

6.梅林镇白雁村小微湿地项目

建设湿地生态库塘,种植湿地植物、控制面源污染,保护修复面积69.95公顷,总投资40万元。

7.桥东镇上青村小微湿地建设项目

湿地生态库塘,通过驳岸修复、水质日常保洁等方式,促进库塘及周边生活污水水质的净化,湿地保护、湿地科普宣教工程、湿地修复和湿地合理利用,长度600米,总投资40万元。

二、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共布置4个项目,包括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森林抚育项目、封山育林项目、造林项目,重点位于玉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其次是赣江西岸全域土地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和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以生态空间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开展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共布置2个项目,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开展药湖国家湿地公园、龙津湖省级湿地公园、株山省级森林公园、罗山省级森林公园、玉华山省级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濒危物种拯救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和监测,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专栏4-2  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

采取人工更新、补植补造、间伐抚育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提升全市森林质量。规划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6486.66公顷,总投资12973万元。

2.封山育林项目

规划完成封山育林项目面积2553.34公顷,总投资1481万元。

3.森林抚育项目

通过中幼林抚育,改善林分结构和森林卫生状况,促进优势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木材、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整体森林质量。规划完成森林抚育2866.66公顷,总投资860万元。

4.造林项目

规划完成造林项目面积2860.01公顷,总投资4004万元。

5.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针对湿地公园面临的水生植物较少、候鸟栖息地亟待改造、生物多样性受到冲击、水体富营养化等威胁,提出大力开展湿地恢复,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开展科研监测。

6.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濒危物种拯救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和监,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基地等设施。

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矿山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增加林草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采用山坡防护、沟道治理、山洪排导、小型蓄水工程等治理方式,实现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在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专栏4-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采用山坡防护、沟道治理、山洪排导、小型蓄水工程等治理方式,实现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监测。规划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23公顷,总投资16569万元。

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该工程共布置3个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持证矿山监管、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及绿色矿山建设。重点位于赣江西岸全域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完成对废弃矿坑及周边影响区域的地质环境恢复及土地复垦。积极实行“一矿一策”,对矿山破坏土地实施土地复耕复绿。针对丰城市152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取清除危岩、削坡整形、植生槽与挂网喷播、场地平整、拆除构筑物、修筑截排水沟、土石方运输、种植树木、撒播草籽、监测和管护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生态功能恢复进程。强化采区建设,优化生产布局,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开展矿区绿化工作,推进持证矿山“边开采、边复绿”生产模式,新设矿山严格参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建设。

专栏4-4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本项目涉及全市各乡镇,坚持一矿一策,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差别化管理,对废弃露天矿山进行重点修复,通过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植被重建、水土保持等措施,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规划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57.86公顷。

2.持证矿山监管及生态修复项目

对于市内的生产矿山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义务。

3.绿色矿山建设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围绕丰城市绿色矿业发展目标,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从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加快绿色矿业发展,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

五、国土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该工程共布置4个项目,包括高标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项目、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实施区域基本涉及全市各乡镇。高标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高标农田建设项目重点位于赣江西岸全域综合整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区和赣江东岸城乡统筹与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区。以农业空间为主。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突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统筹推进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体统治理的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功能。

专栏4-5  国土综合整治工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程

1.高标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高标农田建设项目

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集中力量打造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农田面积14746.67公顷,提质改造6666.66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公顷,总投资96360万元。

2.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项目

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总投资50万元。

3.乡村绿化美化项目

建设乡村风景林50个,每年10个。建设乡村绿化美化村庄50个,每年20个。全市预计实施乡村森林公园6个,总投资300万元。

六、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重点位于城区紫云大道、物华路、剑南路、剑邑广场、玉龙河两侧、丰水湖、剑匣湖、龙山公园、市民中心等区。通过修建绿道绿廊,实施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对居住环境、城市面貌进行提升增绿。

专栏4-8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1.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修建20公里绿道绿廊,实施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对居住环境、城市面貌进行提升增绿,总投资600万元。

成本效益

第一节 资金需求

一、估算结果

投资估算包括本次规划的所有项目,共6类22个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其他费用、独立费用。投资概算总约35.19亿元,其中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1.22亿元,占总投资60.3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66亿元,占总投资4.71%。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2.08亿元,占总投资5.92%;矿山生态修复工程0.50亿元,占总投资1.42%;国土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态质量提升工程9.67亿元,占总投资27.48%;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0.06亿元,占总投资0.17%。

表5-1 丰城市重大工程投资估算表

序号

重大工程

重点项目

资金需求(万元)

1

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河流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209062

药湖湿地和小微湿地生态保护项目

3145

小计

212207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16569

小计

16569

3

森林质量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

12973

封山育林项目

1481

森林抚育项目

860

造林项目

4004

野生动植物保护

1500

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小计

20818

4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修复项目

5000

小计

5000

5

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

50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66360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

30000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300

小计

96710

6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城市绿系生态保护与建设

600

小计

600

合计

351904

二、资金保障

生态修复工作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建设过程突出统筹整合资金,形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自筹、专项资金整合、社会资本投入、企业补偿付出、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渠道。采取政府投入引导和市场投入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相结合,现有投资渠道与新开专项相结合,合理划分支出责任,确保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进行。

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丰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投入力度,在安排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森林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补助资金时,中央财政适当的财力补助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开展追踪问效、完善奖惩措施,确保项目全面完成。

地方财政自筹。按照规范要求,将丰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相关资金的整合,统筹地方政府投资,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整合地方各项财政资金。整合市、县专项配套资金,将区域内财政用于生态补偿转移、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中小流域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相关专项资金,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则,优先支持或向“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项目倾斜。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赠、设立民间资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入丰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具有收益与产品的生态修复领域,积极引入各方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义务人投资,推广BOT、PPP、EPC模式的应用。引导资金主要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投资运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可采用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节 实施效益

一、生态效益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丰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局部变差现象。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市内森林、农田、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逐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森林质量持续提升。巩固已有绿色存量,见缝插针扩大绿色增量,增强绿色碳汇能力,推进生物多样性提升,助力丰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丰城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7.2%以上,混交林占比得到提升,乡土树种占比增加。

——农田生态质量得到提高。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完善。建设生态和谐农田新风貌。

——河湖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稳定,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控。

——农村人居品质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节约高效、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绿色生态示范村庄。

——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大力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保护,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废弃矿山治理,矿山治理面积有所增加。

二、社会效益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助推乡村振兴。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水景观效果的提升,森林覆盖率提升,可显著改善区内尤其是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生态产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撬动千亿级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维持景观的美学价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归属感。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得到好转,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城村”全要素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以使得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有效控制流域水污染,大大降低水污染治理的成本,成为良好的水源地提供区域用水,培育多样化的绿色生态产品。同时,优良的生态环境还能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扩大知名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产业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更加完善。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群众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和价值将有更充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生态责任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重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承载力,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经济效益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将生态负担转化为富民福祉,是丰城市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将推动增收、拉动就业、提高农产品产量、带动生态旅游业发展等,产生一系列经济效益。

——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结合中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以落地的现象和原因,从实践出发,探索出有江西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丰城样板”。

——废弃矿山荒地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通过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受污染土地的生态恢复,将大量荒废的土地资源转变为具有可带来经济收益的生态用地。一是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新增耕地、林地,创造新增耕地、林地指标收益;二是采取边坡复绿、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废弃矿山及荒地自然地貌,使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而带动修复区域及其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在有条件的区域,可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进行修复,这样既能产生明显的环境治理效果,又能产生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四是工程的实施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很多劳动就业的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助力绿色发展与经济振兴。通过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加强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通过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带动全域绿色经济发展。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

生态修复是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丰城样板”,打造内陆宜居宜业现代化品质城市的重要抓手。丰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涉及部门广、包含生态要素多,需要农、林、水、住建、生态环境、市政等多个行业部门协同推进,久久为功,有必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紧紧围绕《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展要求,按照规划的任务和工程安排,建立市政府领导统一指挥,部门联合推进,各乡镇、街道、林场、社区、村组分级实施的机制,并定期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部门职责定位与职能分工,对标规划目标和指标以及进度要求,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节 抓好责任落实,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和完善生态修复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市人民政府将保护修复目标、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合作。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制定目标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结合部门每年述职考评和各行业系统内部生态修复工作考核检查,特别是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工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考核和年终考核,强化责任担当、督促落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加强日常督查和重点督查。市政府每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报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情况。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管控,综合运用全市自然资源“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生态修复信息系统平台等,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情况全面评估。

第三节 加大资金保障,强化多元化投入

突出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在强化市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资金、中央和江西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发改委绿色发展专项资金、世行贷款项目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绿色金融信贷资金,加大生态修复保护投入来源的多样化、灵活化。鼓励利用市、乡、村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个人参与生态修复碳中和,建立年度个人碳中和考核评比制度,并建立碳中和交易基金账户,用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矿山、农田、河流湖泊、森林等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全域土地整治、植树造林、矿山修复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与财政资金投入相结合,生态修复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新型投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同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建设财政投入,加强资金使用效能和监督管理,合理利用好各渠道来源生态修复工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资金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资金。

第四节 加大技术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结合当前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利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河岸治理技术、生态缓冲带建设技术、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等国内外先进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保护修复质量。积极加大乡土植被培育技术的运用力度,提高生态修复植被的存活率和适应性。综合运用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强这些技术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中的运用。加大生态修复人才智力引进,探索建立生态修复领域专家库,加强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和农业、森林、水利等省内本土专家的智库支持,保障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既有先进技术支持,又能保障技术落地可操作性、经济性。同时,加强对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培养能够支撑本地生态修复工作专业化技术

团队。

第五节加强生态保护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科普进校园等形式,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生态保护修复意识,普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和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渠道,让社会各界有渠道能参与到生态修复当中。运用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深度,大力倡导和支持各种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与生态修复和保护相关的活动,包括建立专门的信箱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关于生态修复的意见与建议、创建生态修复发展论坛等,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生态修复工作。运用“学习强国”、江西省干部网络学院等多媒体方式,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增设有关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学习内容。


附表  丰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安排表

序号

重大工程名称

子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时序

责任牵头单位

资金需求(万元)

1

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

秀市、桥东、泉港、淘沙、白土等

实施清淤疏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景观工程,建设生态护坡等工程,实施河道治理总长度106.2km

2021-2025年

水利局

27612

2

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

铁路、荷湖、红洲、白土等4条重点山洪沟治理

实施清淤疏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等工程,实施综合治理长度为29.7km

5600

3

赣江、清丰山溪流域综合治理

赣江、清丰山溪流域

以赣江两岸、清丰山溪为中心,通过河道疏浚、堤防除险加固、岸坡整治等河道整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实施绿化景观、休闲步道等配套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清丰山溪生态与休闲观光效益。打造水美乡村、魅力丰城。

175800

4

肖江丰城段综合治理项目

肖江丰城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河道清淤疏浚、新建生态挡墙、生态提升、流域农业面污染治理、水生态恢复治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河道整治、河岸绿化等。实施长度5千米。

50

5

药湖湿地生态保护项目

药湖湿地保护保育

开展弃耕地湿地修复、废弃物集中清理、小微湿地建设工程、植物草沟建设工程、芡实种植区生态修复工程、水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和防御灾害等,实施湿地植被修复、湿地岸线修复,湿地基质修复。保护修复面积为2199.24公顷

2021-2025年

林业局

3065

6

梅林镇白雁村小微湿地工程

梅林镇白雁村

建设湿地生态库塘,种植湿地植物、控制面源污染,保护修复面积69.95公顷

水利局

40

7

桥东镇上青村小微湿地建设项目

桥东镇上青村

湿地生态库塘,通过驳岸修复、水质日常保洁等方式,促进库塘及周边生活污水水质的净化,湿地保护、湿地科普宣教工程、湿地修复和湿地合理利用,长度600米

40

8

森林质量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

董家镇、隍城镇、湖塘乡、梅林镇、尚庄街道、上塘镇、曲江镇、泉港镇、段潭乡、袁渡镇、白土镇、荣塘镇、孙渡街道、石滩镇、张巷镇、桥东镇、杜市镇、丽村镇、荷湖乡、秀市镇、石江乡、蕉坑乡

退化林修复面积6486.66公顷

2021-2025年

林业局

12973

9

封山育林项目

一是实行封山育林及禁伐或限伐,二是配齐护林员队伍,加强巡山护林;三是利用林业执法队伍,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打击力度2553.34公顷

1481

10

森林抚育项目

森林抚育2866.66公顷

860

11

造林项目

更新造林2860.01公顷

4004

12

野生动植物保护

药湖国家湿地公园、龙津湖省级湿地公园

针对湿地公园面临的水生植物较少、候鸟栖息地亟待改造、生物多样性受到冲击、水体富营养化等威胁,提出大力开展湿地恢复,全面保育生物多样性,加强开展科研监测

2021-2025年

林业局

1500

13

自然保护地建设

株山省级森林公园、罗山省级森林公园、玉华山省级森林公园

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濒危物种拯救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和监,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基地等设施

2021-2025年

1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董家镇、隍城镇、湖塘乡、梅林镇、尚庄街道、泉港镇、袁渡镇、白土镇、荣塘镇、荷湖乡、洛市镇、秀市镇、石江乡、铁路镇、蕉坑乡

水土流失治理5523公顷

2021-2025年

林业局水利局

16569

15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全市

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修复治理面积257.86公顷。

2021-2025年

自然资源局

5000

16

持证矿山监管及生态修复

持证矿山

对于市内的生产矿山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义务。

2021-2025年

企业自筹

17

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围绕丰城市绿色矿业发展目标,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从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加快绿色矿业发展,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

2021-2025年

18

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高标农田建设项目

全市

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集中力量打造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农田面积14746.67公顷,提质改造6666.66公顷,高校节水灌溉面积2000公顷

2021-2025年

农业农村局

66360

19

改造提升高标农田建设项目

全市

2023-2025年

30000

20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

湖塘乡

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2021-2025年

50

21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全市

建设乡村风景林50个,每年10个。建设乡村绿化美化村庄50个,每年20个。全市预计实施乡村森林公园6个。

2021-2025年

林业局

300

22

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工程

公园及广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城区紫云大道、物华路、剑南路、剑邑广场、玉龙河两侧、丰水湖、剑匣湖、龙山公园、市民中心等区

修建20公里绿道绿廊,实施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对居住环境、城市面貌进行提升增绿。

2021-2025年

住建局

600

合计

351904


附图1.生态修复分区图


附图2.重大工程布局图

丰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919日印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