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丰城市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规范性文件

【有效】丰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城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丰城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330

(此件主动公开)


丰城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攻坚期。为适应新时代丰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推进健康丰城建设,根据《江西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宜春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以及《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丰城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丰城市“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是规范和指导丰城卫生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健康政策、行动和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必须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不断开创丰城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

一、规划基础

(一)区域概况

(二)发展现状

(三)机遇与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二)全力推进健康丰城建设

(三)大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六)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营造良好氛围

(三)完善投入保障

(四)组织实施评估

    一、规划基础

(一)区域概况

丰城隶属江西省宜春市,是省试点省直管市,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盆地南端,东临抚州临川区、南昌进贤县,南临抚州崇仁县乐安县和吉安新干县,西接宜春樟树市、高安市,北连南昌新建区、南昌县,距南昌市区60公里、南昌昌北机场70公里。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065641人。全市总面积2845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20个镇、7个乡。 近几年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高质量快速度发展,2020年,生产总值(GDP)535.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0.86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发展现状

1.主要成绩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3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2.18‰、孕产妇死亡率为0,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改工作受到国家、省、宜春市的高度肯定,被纳入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省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坚持单位性质、服务职能、政府投入“三个不变”,组建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两个“医共体健康集团”,实行人事、行政、资金、业务、药械、绩效“六统一”,在洛市、桥东、梅林、袁渡、同田5个乡镇试点探索运行新机制,县域综合医改试点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开设分级诊疗绿色通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丰城市人民医院与南大二附院组建医联体,市中医院与省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市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组建医联体,加入其他省级医院专科联盟30多个,积极引入省级专家帮扶。选派市级医疗骨干到乡镇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学科带头人),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到市级医院免费进修轮训。“三医联动”改革不断深化,药品耗材费用明显降低。医保基金探索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方式,每年提前拨付给医共体,由市级牵头医院进行结算,充分调动了医共体各级医疗机构主动控费的积极性。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价格,直接让利给群众,停采限采辅助性、营养性用药,自主完成第三轮、第四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现了“腾笼换鸟”。2019年,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现场作医改典型经验介绍,国务院医改简报刊登了丰城经验,2021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不断争取国家、省投资项目,总投资不断加大,加强各级医院、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设,全市医疗机构类别齐全,学科建设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智慧医疗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市人民医院已通过“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完成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危重新生儿急救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市中医院通过了“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江西热敏灸医院丰城分院在市中医院正式挂牌。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了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省级示范评审,成立了全市孕产妇集中管理中心和0-6岁儿童健康集中管理中心,完成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全省县级皮肤特色领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成果显著,有效织牢卫生健康“网底”。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医院管理大数据为核心,推进医共体云平台升级建设,全市实现了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医生培训、影像共享、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等六大功能的网络运用。截止2020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32人、每千人口床位数4.11张、每万人全科医生数0.95人。

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坚持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发展、规范有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步提高到   89元,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结核病、登革热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计生服务转型升级,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全面加快母婴设施建设,已有3家二级以上医院和2个防疫门诊基本建成标准化母婴设施。建立了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搭建了市级孕产妇和儿童集中管理区域平台,实现了区域内孕产妇和儿童监测互联互通,荣获全省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做好健康扶贫,建立“三道保障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扩大大病救治病种至35种,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较2015年有所降低。

医养结合和老年健康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市医养结合工作在市、乡、村三级有序推进。丰城市爱晚楼老年公寓已建成含医疗、养老模式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全市乡镇(街道)卫生院和当地所有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都签订了《医养签约合作协议书》,签约率达到100%。市中医院已经开展了安宁疗护工作,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201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存在不足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卫生健康资源集中在城区中心,布局不够合理,优质卫生健康资源相对缺乏。卫生健康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等“三难”,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医疗服务能力距离“大病不出市”目标还有差距。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老化、闲置,医疗服务水平下降趋势明显。乡村医生队伍逐步萎缩,现有村医普遍年纪偏大,预期10-20年后将出现村医到龄退休潮。多数村卫生室医疗设备、设施老化严重亟待更新和改善。

医药卫生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没有落实到位,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收益少,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历史欠账多。医保基金外流总额逐年增加结构性分配不均衡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不高,承接能力较差,分级诊疗难以真正落地。“两个允许”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卫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指标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疾控机构主体地位弱化、机制不活、动力不足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人才短缺,人员流动性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不到位,公共卫生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应对重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相对薄弱。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母婴安全压力仍然较大。院前急救体系相对落后120急救中心备落后、人员缺乏。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单位编制受限,无法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及法律专业人员,与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衔接滞后,行政执法效能有待提高。

大健康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中医药及健康养老、健康农业、中药种植、热敏灸、中药制剂等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不充分,缺乏集群规模效益,经济社会发展、区位、交通、政策优势有待于加速向大健康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

卫生健康投入有待加强财政对卫生健康投入比例不高,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机制尚不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1.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强劲,处全国百强县第53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65位,是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省双拥模范城,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健康丰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2.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丰城地处南昌半小时经济圈,京九铁路、沪昆铁路、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昌宁高速公路、东昌高速公路和昌吉赣高铁穿境而过。随着南昌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南昌向南”城市空间新发展导向,加快推动丰城融入大南昌都市圈,积极承接大南昌都市圈溢出效应,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协同发展必将迎来新机遇。

3.新时代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19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不仅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现存短板,而且对公共卫生治理与传染病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智能化医疗产品逐渐得到普及应用,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不断变化,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一老一小”人群多重卫生健康需求迸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水平、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迫切需要丰城市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健康江西建设中“作示范、勇争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动力,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统筹推进健康丰城建设与医改各项任务,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持续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加快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创新。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构建现代卫生健康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改革创新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等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深化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崇尚实干,奋力谱写健康丰城精彩华章。

2.坚持健康优先、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服务人民健康为根本追求,以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解决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强化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共建共享,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深入实施健康丰城促进行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无缝对接,促进医疗与预防更加紧密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推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特殊优势和突出作用。

4.坚持强基创优提质增效。坚持强基层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原则,以基层和资源短缺地区为重点,补齐短板弱项,稳定和优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从基础设施、医疗器械设备、人才学科建设等方面以项目促发展,布局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做到功能齐全、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求,又着眼长远发展,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韧性

5.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促进。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维护和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卫生与健康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体系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建设明显加强;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和社区等健康细胞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有效开展,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显著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卓有成效;卫生健康资源总量适度增加,优质资源更加突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丰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县域卫生健康领域改革中为全国探索新经验。

丰城“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主要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77.3

78.8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0

≤14/10万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18‰

≤5.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49‰

≤7.5‰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6%

25%

预期性

8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3.3%

预期性

9

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率

3.8%

≥30%

预期性

健康资源

10

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4.11

7.5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32

3.0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0.15

0.5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11

3.8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0.26

0.55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0.95

3.2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75

2020年基础上增长30%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0-3岁婴幼儿托位数

0.89

4.5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7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36.8%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约束性

18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

40.62%

≥60%

预期性

1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

70.96%

≥90%

预期性

20

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

0

2

预期性

21

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比率

100%

100%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2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7%左右

约束性

健康产业

23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

8.5%左右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平疫结合、急慢并重,提高质量、促进均衡,改革创新、模式转变,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的原则,坚持项目带动,实施“五大工程”,补齐短板弱项,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动力。

1.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市疾控机构和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公共卫生资源,着力推进全市疾控体系现代化,全面发挥疾控体系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治理中特殊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启动市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集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应急储备、应急演练功能为一体的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扩建中心实验室建成满足150万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全国一流县级疾控中心。二是新建市健康教育中心。在市中心位置新建一座具有现代化、多功能、全人群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和展示中心。三是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新建市人民医院感染楼,设置感染病床212张。新建市中医院发热门诊,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改造相关病区,提升中医院对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规范设置相对独立区域的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四是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2.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工程

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着力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推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实施市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外科楼提升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危重新生儿急救中心等五大中心救治能力,发挥骨科、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等专科优势,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和医院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强区域医疗机构建设。在党校片区、工业园片区各规划设置一所二级以上医院。三是在市急救中心设立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平台,与本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四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规划投资1.2亿元新建上塘、剑南等2所乡镇卫生院;投资2.99亿元搬迁杜市、隍城、石滩、淘沙、秀市、孙渡、石江等7所乡镇卫生院;投资1.395亿元改扩建剑光、荣塘、小港、泉港、袁渡、荷湖、丽村等7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村委会建好1所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设有8室一间的规范化村卫生室。

3.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老年健康服务、职业病防治、精神健康、采供血服务等体系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一是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加挂市儿童医院牌子,床位不少于300张,建成规范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儿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10%抓好0—3岁托育机构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市精神病医院扩建工程,床位升至330张,推动创建二级精神专科医院。三是实施市血防站改扩建项目,新建医养结合楼和河西分站精神康复中心。四是提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检测能力、市人民医院职业病救治能力,强化技术支撑,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五是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康复中心为龙头,带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医养结合中心,重点加强曲江医养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六是强化政府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加强献血屋及市人民医院储血库的建设,提高全市血液采集、检测、储备能力,保障临床血液供应。

4.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全面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行动,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一是实施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中医院床位增加至1200张。二是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病种),将市中医院热敏灸科、骨伤科、血液病等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建成丰城市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三是充分发挥市中医院医护人员护理优势,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实施“医办养”项目,规划床位100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丰收。四是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建立丰城市中医药联盟,带动各乡镇中医馆发展。五是提高市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打造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紧急医学救援中的独特作用。六是进一步发掘、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建立若干个“中医名师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5.医疗信息系统服务工程

坚持创新导向,着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和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健康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立全市智慧医疗网络,实现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二是助推市级医院靠大联强,应用智慧医疗和信息技术与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省级各大医院实现无缝链接,在医疗技术提升、重点学科建设、专业技术培训、人才引进培养及医院管理建设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服务和支持。三是根据区域内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采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信、分布式的特点,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以一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建立专科联盟,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诊疗中心,提升专科疾病的救治能力。

以上规划建设项目可积极争取国家“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专项资金支持,市政府落实配套资金,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各种规费,降低建设成本,杜绝负债建设

专栏1: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工程

1.规划实施卫生健康重点项目。重点抓好市人民医院新建传染病区和医院二部项目、市中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市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市第四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市血防站河西分站精神康复中心住院大楼及综合大楼扩建项目(曲江地块)和医养结合大楼新建项目(剑南地块)等市直单位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抓好洛市、拖船、荷湖、丽村、石滩、孙渡、小港、秀市、袁渡、淘沙、杜市、隍城、石江、泉港、荣塘、剑光、筱塘、段潭、蕉坑、龙津州、张巷、湖塘和铁路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及村卫生室建设,夯实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基础

2.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在提高全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靠大联强,深化市级医院与南昌大学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大医院的专业协作,通过智慧医疗网络手段,迅速提升诊疗水平。加强疾控系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预警能力。

3.中医药特色发展工程。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建立丰城市中医药联盟,集聚全市中医药资源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敢有作为、善有作为。

(二)全推进健康丰城建设

1.深入推进健康丰城促进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以及宜春市关于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要求,着眼于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提高全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健康丰城专项行动。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稳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卫生健康城镇创建,夯实健康环境基础。推进健康助力乡村振兴,切实解决基本医疗保障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遏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加大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血吸虫病防控力度。提高生育养育、妇幼健康和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大力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围绕“提素养、建机制、大平台、广发动”的工作目标,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网络和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健康教育与促进体系,推动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膳食宣传与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限酒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健康风险评估,逐步扩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危险行为的监测范围。加大妇女儿童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持续深入开展妇幼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加大控烟力度,推动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控烟宣传引导,基本实现全市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机构。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6%,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50%以上。

3.优化健康环境。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知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和典型地区农用地土壤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与防护。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防止和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和居民饮用水水质。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有效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继续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开展健康乡镇、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打造卫生城市创建升级版。力争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比例达到30%,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比例达50%。

4.实施全民健促进行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建设便民惠民的体育设施,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探索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1.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

5.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监管,建成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全程追溯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加强重点专项实验室建设,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提食品安全风险和标准监测评估能力。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加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6.健全健康丰城建设推进机制以推进健康丰城建设为统领,健全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完善健康丰城政策体系、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严格考核评估,不断巩固的扩大健康丰城各专项行动的成效。倡导各级政府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认同,卫生健康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和群众对健康的关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条件。大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家庭、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健康丰城促进行动。

专栏2:实施健康丰城促进行动

1.开展健康教育专项行动。传播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出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2.优化健康环境工程。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力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全面推进健康乡镇、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

3.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

(三)大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益性和政府主体地位,强化制度、模式、学科创新,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全面提升市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做大做强市人民医院,力争建成区域医疗分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集中攻关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提高市域就诊率,做到“大病不出市”,减少疑难重症外出就医。实施市级医院提质增效工程完善影像、检验、手术、病理、重症监护等基本设备配置,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加强临床核心专科建设,按照“全市有特色、医院有重点”的布局,重点建设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创伤急救科市中医院骨科、康复科、肛肠科、血液科和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等15个全市医学领先学科,并成立相应质控中心,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广适宜内镜微创诊疗手术,提升外科手术、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公共卫生(传染病和慢病防控)+医疗”的均衡发展模式,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强化乡镇卫生院急救、全科、儿科、康复和中医药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鼓励提供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提高乡镇卫生院首诊能力和医疗技术含量,补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66张,继续增加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继续推进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市医管中心,构建“一个医管中心、两个医共体”模式,打通两大县域医共体之间的纵向联系。坚持上联省级大医院、下联乡村医疗机构进,依托上级大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市、乡(镇)、村三级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医共体云平台功能,积极在乡镇卫生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完善双向转诊办法,建立转诊激励机制,实现医共体内双向转诊人次逐年同比提升10%以上

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用药,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和医疗质量监管,保障医疗安全。优化诊区设施布局,积极创新应用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营造温馨就诊环境。严格规范医疗行为,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优化固化医疗流程,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探索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展预约诊疗,推广微信、支付宝挂号付费,改善结算流程模式。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根据本市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社会需求,在规划期内可增设二级以上儿童、肿瘤、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及病理诊断、安宁疗护中心各1 家,医养结合医院及护理院适当放开;不再增设精神、妇产、康复医院及体检、影像诊断、医学检验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五个街道卫生院可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并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职责;门诊部、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诊所试行备案制管理。

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疾病防控工作日常联络、定期会商和人员双聘双交流工作机制。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积极稳妥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流感、手足口、出血热、登革热、狂犬病、布病等监测预警和疫情研判,传染病疫情规范处置率均达100%。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疫苗采购和预防接种管理,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维持消除疟疾状态,防控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防治,推进国家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市域内结核病分子检测能力覆盖率达95%以上。

实施慢病综合防控。创建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将慢性病防治重点从“疾病治疗”转为“危险因素控制”,遏制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势头。全面启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普及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开展糖尿病医防融合工作,提高糖尿病规范化诊治能力和管理水平。癌症早诊早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扩面提标,发挥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到2025年,癌症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全面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领域监督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监督执法信息。

3.提高重点人健康服务质量

增进妇幼健康。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依托全市孕产妇集中管理区域平台和儿童集中管理区域平台,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救治。扩大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覆盖率,提高婚检质量,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巩固和完善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市级儿童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促进生殖健康,实施城乡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普查,妇女常见病筛查率提高到80%以上。到202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

增进学生健康。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状况进行考试考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眼睛。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 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建设好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按规定配齐配强校医(保健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干预和保健服务。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增进职业健康。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督促和鼓励用人单位从人员配备、设备改进、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劳动合同、工伤保险等方面加强源头治理和过程管理,预防控制工伤和职业病发生,严防职业中毒。做好尘肺病患者救治工作。到2025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95%及以上。

增进老年人健康。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行动。按照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要求,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聚焦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方便、可及、能负担的健康照护服务,稳步开展安宁疗护试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民营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能力,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增进精神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丰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要求,健全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市精神病医院心理睡眠科、老年精神科等专科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充分利用医院高、新、尖医疗仪器和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配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兼)干。

推进残疾人服务保障。全面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求助制度,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求助力度,对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给予补贴,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专栏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五大中心”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市级公立医院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会同公安、交通、消防、城建等部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同步推进院前院内协同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2.临床核心专科建设工程。发挥市级医院现有重点专科优势,重点打造15个市级专科。通过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域内专科联盟,做大做强特色专科。

3.强卫基础工程。优先支持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为乡镇卫生院装备或更新DR、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救护车等设备;为产权公有村卫生室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扶持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选择部分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精准扶持,使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

4.增进重点人群健康工程。强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意识,重点提升为妇女儿童、中小学生、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职业病患者、残疾人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构建支持家庭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提升家庭生育养育意愿和能力,倡导一对夫妇养育3个孩子,实现人口稳步增长、性别均衡发展。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提高家庭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推进落实城镇(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阳光助学、中考优惠加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院护理津贴、大龄独生子女团体保险及相关惠民保险等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

3.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先支持面向社会的普惠托育服务。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供给、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重点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管,规范托育服务机构管理。

专栏4: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程

1.建设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精准实施人口监测,推动人口、性别均衡发展,提高人口质量。

2.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办好规范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从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薪酬制度、监督考核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引导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各自功能定位,保障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医共体、专科医疗联盟,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探索远程医疗等多种信息化解决方案,发挥信息化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支撑作用。普及区域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共享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打破医疗资源地域性限制,推动资源共享和医疗质量同质化,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到2025年,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市级医院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30%以上;乡镇卫生院开展一、二类手术,门诊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50%,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10种以上

2.强化医保保障。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工伤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工作,持续提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参保范围,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探索实行以付费总额控制为主,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拓宽签约服务经费来源,推进个人账户资金自愿购买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保障药品供应。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制度实施范围,推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合理使用全覆盖。调整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推动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完善分级诊疗药品供应保障。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或免费的方式向特殊人群(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药物,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保障机制,强化供需衔接,优先保障急(抢)救药品、低价药品、妇儿专科药品供应。建立药物储备机制,用于保障重大灾情、疫情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应急需要。

4.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现代化治理各环节,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与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相衔接,落实“两个允许”要求,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充分落实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的薪酬体系,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进一步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管理绩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新时代崇高职业精神,进一步强化对药品耗材、医疗服务秩序等重点关键环节整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

5.强化人才支撑。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并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注重柔性引进北上广等地丰城籍(赣籍)高层次人才,促进和带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着力推进医学学科建设,培养选拔20名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中青年专家骨干,储备一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和提高公卫人员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学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乡镇卫生院补充专业骨干人才。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形式,为村卫生室补充合格青年医学人才,积极探索“乡聘村用”制度,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逐步提升村医收入及保障待遇,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引导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参加转岗培训,注册从事全科医疗工作。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创新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大力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98%。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0人、3.8人,医护比达到1:1.2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2人,床人(卫生人员)比达到1:1.8。

专栏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

1.发挥市医管中心和两大医共体建设优势,推动区域内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患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

2.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基本药物在市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3.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选拔20名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中青年专家骨干,储备一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大力培训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疗卫生骨干。

4.按照“两个允许”要求,改革完善医院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对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

(六)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1.推动中医药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发挥自制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力争获批生产的中药制剂品种增加至15种以上。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范道地药材种植,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区域化生产,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升中药材质量。积极发展中医药“互联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涵盖中药材交易平台、第三方检测平台、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等,努力实现中医药产业信息化,发挥数字经济效益。         

2.扶持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发展。立足高新区生物医疗器械产业链现有基础,扩大产业规模、落实用地指标、改进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精准发力,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项目落地,打好强链、延链、补链攻坚战,推动生物医疗器械产业链聚集发展。同时大力扶持在园企业技改,提升效能,做大做强。

3.扩大卫生健康行业开放。采取委托管理、共建共享、合作运营等方式,鼓励引进省内外知名医科院校、品牌医院、高水平学科团队和名医来丰城合作举办医疗机构,共建重点学科。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好达安智慧医养综合体、西安慧乐鑫医院、华康医院等医养结合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民办老年公寓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生活需求。

专栏6: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1.规范自制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力争获批生产的中药制剂品种增加至15种以上。

2.改善营商环境,做好生物医疗器械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作,推动生物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发展,做大做强。

3.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大健康项目,为达安智慧医养综合体、西安慧乐鑫医院、华康医院等项目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组织领导格局。在同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各部门联动协作,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保障基础,统筹协调推进“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工作,围绕规划中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并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加快推进丰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丰城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健康丰城建设的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全社会的普遍认知,帮助大众转变观念意识,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丰城发展的合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积极宣传丰城卫生健康发展成果,加强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理念普及,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努力营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投入保障

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投入的主体责任,优化投入结构,落实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倾斜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投入机制,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健康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将健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因素,保障健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四)组织实施评估

各部门、各)要根据本规划的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地区“十四五”相关实施方案,对主要健康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细化分解任务,扎实加以推进,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指标如期实现。建立落实规划目标年度调度机制,健全规划监测评价体系,开展规划实施基线调查、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部门、各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