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丰城市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管理公开>回应关切>部门回应

丰城地名故事 “杜家围”的来历

访问量:

关联稿件:


杜市是“杜家围集市”的简称,和洛市(洛湖桥集市)、秀市(秀才埠集市)一样,都是以集市的简称命名的地名。

“杜家围”这个名字来源于杜姓先民。明朝崇祯年间(1627-1644),杜姓先民从剑南鹤村(今剑南街道华光杜家)迁于此地,为了防止外人骚扰,他们用围墙将村庄围起来,这样就有了“杜家围”的雅号。

由于地处丰城、樟树等地通往抚州的交通要道,往来路人较多,给当地人带来了无限商机。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一位叫杜荩三的杜家围人在此开墟立市,很快吸引了周边百姓来此摆摊设点,由此逐渐形成集市,叫“杜家围集市”或“杜家围市”,民国后期在此设立乡公所,为了方便称呼,简称“杜市”。

在杜家围集市之前,杜市境内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墟市,这就是水口庙集市。清朝初年,水口庙的人气已经非常旺,有一位姓徐的先民便在此设店开市,因集市东部曾有一座庙宇,故名“水口庙”。新中国成立后,水口庙改称横岗,是杜市西部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至今仍是杜市境内重要的集市之一。

宋元时期,杜市境域大部属长宁乡管辖,少部分村庄分属广丰、富城、大顺、正信等乡,这种建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十五年(1926),境域分属杜市、张巷、上点、瓘山、淘沙等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联保为乡,开始设置杜市乡公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乡级政权,境域设杜市等8个小乡。1958年由乡改社,境域分属淘沙、张巷、桥东3个公社。1961年,全县设区分社,成立杜市区,境域划分为杜市、横岗两个公社。1964年,撤区并社,杜市、横岗两个公社合并成杜市人民公社。1966 年,范家、杨家两个大队由桥东划入杜市,杜市境域与现在杜市镇的行政区划相同。1984年3月,由社改乡,称为杜市乡。1999年11月,撤乡设镇,改为杜市镇。

说到杜市,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邓子龙,他是受过国家元首点赞的历史人物。与邓子龙比肩的,便是元代大文学家,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揭傒斯,他是元代“元诗四大家”和“儒林四杰”之一。

除了这一文一武,杜市历史上还有众多功成名就的人物,如北宋教育家周谔、元代方志学家熊梦祥、明初钦天监正何野云、清代治学名宦游方震,乃至于共和国开国将军李振邦等等。除此以外,杜市还有晋朝年间两度“凤引九雏”于丰城的凤舞里,还有堪为丰城人文渊薮的槎水故道,还有国家级传统村落邹家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来源:熊广平  行走丰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